党团活动

青春扎根故土 实践书写担当||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开展大学生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二)

时间:2025年08月28日  

青春逢盛世,实践正当时。为积极响应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号召,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的学子们纷纷踏上归乡之路,走进基层一线,投身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的火热实践。他们怀揣对家乡的赤诚热爱与责任担当,以脚步丈量故土,用行动书写青春答卷,在奉献中收获成长,在锻炼中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昂扬风采。让我们寻着他们的实践足迹,感受青春力量扎根乡土的生动图景!

以专业赋能销售 用细节传递价值  

物联网ZK2302班崔玲绫的实践故事

暑期里,崔玲绫选择在一家服装门店开启实践之旅,担任销售助理一职。日常工作中,她不仅负责门店接待、商品整理与顾客导购等基础事务,更主动观察学习行业技巧,逐步掌握了服装搭配的专业知识与高效沟通的销售话术。凭借耐心服务与专业素养,她日均接待顾客 30 余人次,成功完成销售订单 15 单,用亮眼业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除了做好销售工作,崔玲绫还将课堂所学的调研方法运用于实践:她围绕周边商圈展开市场调研,细致收集消费者在服装款式、价格区间、面料偏好等方面的需求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详实的分析报告。基于调研结果,她向店长提出优化商品陈列的建议,助力门店更好地契合消费者需求。

“这次实践让崔玲绫真切感受到服务行业的细节魅力 —— 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专业的搭配建议,都可能成为促成交易的关键。” 她感慨道,“我也终于明白,销售不只是简单的产品交换,更是品牌理念与价值的传递过程。未来,我希望能继续将营销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让所学真正成为服务社会的能力。”

图片

图片

在生产线锤炼本领 于智能制造中悟新知

 物联网 ZK2302 班杜亚鑫的实践感悟

走进电子厂的生产车间,杜亚鑫开启了一段与 “精密制造” 对话的实践经历。实践期间,她主要负责电子元件的生产线组装工作,面对每日约 5000 件的组装任务,她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凭借专注与坚持,将产品合格率稳定在 98%,用实干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杜亚鑫还主动学习现代化生产技能,快速掌握了自动化检测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积极参与车间 “5S”管理工作,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优化工具摆放位置的方案 —— 通过重新规划工具存放区域,减少了员工取放工具的时间,使车间整体工作效率提升约 10%,得到了车间负责人的肯定。

“这段经历让杜亚鑫对制造业有了全新认识:不仅体会到精细操作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更直观感受到自动化生产在现代工业中的核心作用。” 杜亚鑫表示,实践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让她对工业生产流程、智能制造理念有了全面且深刻的理解,为未来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图片

做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以声音传递文化温度

计应用 ZK2402(ZD)班王月莲的实践风采

2025年7月,永川阳光正好,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的热烈氛围浸润着这座城市。在此期间,王月莲有幸以主持人身份,参与永川区博物馆 “影视走进博物馆” 主题活动,这段与文化传播相伴的经历,成为她暑期最珍贵的记忆。

活动中,最让王月莲心潮澎湃的是文物解说环节。当她站在斑驳的青铜器图片前,手中的话筒仿佛化作连接古今的纽带 —— 她不再只是流程的主持者,更成了历史的 “传声筒”:从范铸法的精妙工艺,到器物流转背后的悲欢故事,她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而当看到观众或蹙眉沉思、或与同伴低声交流共鸣时,王月莲深切感受到 “文化传递” 的重量:“那一刻,她觉得自己不是在单向输出,而是在与观众一起,和历史对话。”

“这次实践让我重新理解了影视文化传播的意义。” 王月莲说,“主持人从来不是孤立的‘输出者’,而是沟通历史与当下、连接文化与大众的桥梁。观众眼中的回应、脸上的微笑,比任何掌声都更让我觉得有价值。未来,她还想继续做文化传播的‘微光’,用声音传递更多家乡的文化故事。”

图片

图片

从销售门店到生产车间,从文化场馆到乡土一线,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学子的 “返家乡” 实践仍在继续。他们以青春为笔,以实践为墨,在故土的沃土上书写着担当与成长。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成效,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带着知识与热爱反哺家乡,让青春之花在服务国家发展、助力社会进步的实践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