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校西部数字创意产业学院教师何颜明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何吉祥作为专业摄影师与摄像师,积极参与了由央视策划的“‘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文化融合”国际交流活动。他们随团前往四川雅安雨城区,在央视总台的高标准指导下,用镜头精准捕捉了这一国际盛事的精彩瞬间,与来自阿尔巴尼亚、土耳其、也门等11国的驻华大使、外交官、国际组织代表及中科院专家共同见证了生态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魅力。作为“双师型”教师,何颜明老师在活动期间,充分发挥其专业素养与现场经验,指导何吉祥同学严格遵循央视拍摄规范,以高水平的摄影摄像技能,全程记录了大使团漫步西康老街、品味坝坝茶、观赏《三雅颂》等剧目的温馨场景。


他们的镜头穿梭于西康老街的烟火气、碧峰峡大熊猫基地的奇趣、非遗“南路边茶”的制作现场以及《熊猫归来》史诗剧的恢宏舞台之间,高质量地捕捉了外宾赞叹中华文化的无数精彩瞬间,为此次国际交流活动留下了宝贵的视觉档案。


在周公山竹编传承人陈升焕制作“竹鱼”、笋壳烙画传承人李学琴以烙铁绘出雨城山水和熊猫的精彩现场,外宾对“指尖上的奇迹”叹为观止。这些精湛的技艺和生动的画面,更通过何颜明他们的镜头,在央视和地方的各个平台上传向了世界。
在活动期间,身为工作人员的何颜明与同行学生何吉祥不仅全程记录了活动的精彩瞬间,更以国际化视野深入观察并思考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在十里芳菲野玫瑰村,他们亲身体验了“村落中建新村”模式国际化培训班的实践成果,见证了该模式在拓宽村民视野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深切感受到文化交融为乡村发展注入的强劲动力。
镜头之中,既有外宾对非遗手工艺品的浓厚兴趣与由衷赞叹,也有来自中科院专家关于推动非遗文化走向国际的深刻见解与宝贵建议。这些画面不仅定格了交流的瞬间,更折射出乡村振兴路上的多元声音与广阔前景。

“能够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国际盛事,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次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也让学生在国际级项目的淬炼中成长,是课堂对接产业的重要一环。”作为此次项目的指导教师,何颜明深有感触。他介绍,此次任务并非简单的课外实践,而是在央视这样高标准平台下的一堂“活页式”实践课程。从前期与央视团队对接技术标准,到中期制定详尽的拍摄脚本与应急预案,再到后期参与素材的初筛与精编,全部流程他与学生均在总台专业指导下深度参与。 “作为摄像师,我见证了外宾们对雨城文化的热爱与赞叹,同时也直接学到了大型活动多机位调度、国际场合的礼仪规范以及与大型制作团队的协作流程。”何吉祥同学表示,“当看到自己拍摄的镜头出现在央视的报道中,那种专业上的认可与自豪感,是任何课堂模拟都无法替代的。” 此次师生团队能又一次在央视平台崭露头角,得益于学校长期坚持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学校将真实生产项目(岗)转化为核心课程内容(课),以专业技能竞赛(赛)和行业权威认证(证)为标准检验教学成效,形成了“项目进课堂、教学在现场、成果上市场”的良性循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更是将这一模式深化细化,由企业导师和像何颜明这样兼具央视总台导演身份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带队,让学生在校期间即能接触行业前沿项目,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西部数字创意产业学院负责人表示,将继续鼓励师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用专业能力记录时代、传递文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国际文化交融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当前位置:
